(1)烦闷即解脱
到了第二天,患者变得象一般人那样,没有什么痛苦了,也不再为此症状分心,便自然地开始出现一些空想。本身的个人问题、病的问题、过去和将来的问题等有关各种联想也出现了。多数是对人生的怀疑或对个人愿望的悲观,由此成为烦闷和苦恼,有的经常被这严重的不安所袭扰。对于这些情况,事先我一般就要告诉患者,让他注意:“如果出现空想或烦闷,即使有些痛苦,也决不能自己想办法掩饰。要停止一切企图消除或忘掉烦闷的想法,顺应其发展,放任地去空想、去烦闷,甚或是自己主动去寻找苦恼。即使出现了痛苦难堪的情况,也要象强忍牙痛或腹痛那样,必须静静地在那儿忍受。与其想从道理上或思想上抑制苦闷,倒不如直接忍受才是捷径”。
所谓苦闷或烦恼,并不是患者因为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等造成的,而是因为认为违反了道义,想否定它或抑制它的心理引起的。换句话说,是在欲望或恐怖与相反观念之间发生的精神冲突。在这对立的两种观念之间,又进一步把各种复杂的有条件的假想混杂进来,构成了混战状态时的那种痛苦。
神经质或强迫观念症患者,如果象思维尚未发展的儿童那样,面对不快感、痛苦和恐怖,仅仅只是眼前的痛苦或恐惧的话,其痛苦也只不过就是痛苦而已,并不感到什么烦恼。但是,这些患者往往对此出现预期恐怖,所以才形成双重痛苦。如果进一步再想排除恐怖与苦闷,因为心急火燎,其痛苦还会变成三倍。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作外科手术时不用麻醉,他也仅只是在用手术刀时哭泣,手术一结束就立即停止。然而,精神发育充分的成年,因为存有预期恐怖的心理,就决不可能这么简单。
对于自身的痛苦和烦闷,倘想自己用力将它除去,则必然象禅家所言“欲拥一波而消一波,则千波万波相继而起”那样,以自我心思之波与自我心思之波对抗,其心思必将越发错杂纷乱。企图抑制自我情感的做法,就象无所依靠仅凭自身力量就想将身体高悬到空中差不多。
静卧期中患者的烦闷,有时也常使患者辗转反侧、不得安宁。但是,其苦闷越加剧,反倒更能适于实现治疗目的。在患者的苦恼达到极点时,正象冲锋战打突击时“最后五分钟”那样,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苦恼却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好象剧烈的疼痛突然消退,精神立即感到爽快起来。我对这种心境命名为“烦闷即解脱”。这丝毫不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完全是由于情感上激剧消失的结果。这是一种情感上自然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多数患者是在两、三个小时之内实现的。然而,其中也有的并没有清晰地出现烦闷,只是不定时地时隐时现,甚或持续到第四天、第五天。尤其有的患者因吸烟或到庭院绿丛中散步,精神上受此影响,稍有宽慰,便由他自己延长了这一过程。对这一时期,我暂称之为烦闷期。
下面再介绍一下第三天的情况。患者对自己在昨天得到的体验,即使让他想办法再重现一次,他那空想和烦闷也不会象前一天那样再相续发生。回想起前一天的情况,倒是满有兴趣地自我宽慰起来。这就象爬山或强行军,回想起以前吃过的苦头,更感到有了勇气和信心,感到有些愉快那样,回想着昨天突破苦恼的情况,才感觉精神上受到了鼓舞。
根据以上情况,须要告诉患者:我们的情感,即恐怖与烦闷之类东西,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条件,它也不可能随意发展。与此相反,只凭从思想上去否定或排除它,也是不可能的。例如我们凭空想尝试一下害怕但却做不到,而每当可怕的事情来临,想不怕它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出现空想或烦闷,即使有些痛苦,也决不能自己想办法掩饰。要停止一切企图消除或忘掉烦闷的想法,顺应其发展,放任地去空想、去烦闷,甚或是自己主动去寻找苦恼。即使出现了痛苦难堪的情况,也要象强忍牙痛或腹痛那样,必须静静地在那儿忍受。与其想从道理上或思想上抑制苦闷,倒不如直接忍受才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