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望与恐怖的协调

松本:
先生曾说过“如果总是提心吊胆,倒反而好”。那么在自己房间里一个人的时候,还有没有那种必要呢?

森田博士:
你的提问方法是神经症患者的特征,是人为地一定要让自己提心吊胆。

提心吊胆状态就是焦急的状态,一般是指工作欲非常强烈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在肚子饿着,食欲充进时的状态吧。我不是说不提心吊胆就不行,也没说肚子不饿不行,即使说过肚子不饿不行,但实际上确实不饿不是也没办法吗?可是如我把自己放在自然状态之中,就会变得自然。

提心吊胆状态是因为既想做那、又想做这的欲望过高所致,因而不能一一拘泥于自己的心身异常,这样欲望和恐怖就会得到调和,神经症症状就会消失。初想也许认为是因太忙而使注意力分散之故,其实决非如此。

用我这里的疗法,有关症状可通过与痛苦或恐怖同化而得以去除。但进一步来说要治本的话,要想在社会中顺利适应,则有必要进一步去体会欲望和恐怖的调和。

所谓使痛苦与恐怖的同化,是指忍受痛苦,不以玩弄小花招去逃避痛苦。例如,前几天我曾在诊察时对一位失眠症患者说不管怎么睡不着也没关系,不用服药或下尽功夫去使自己睡着,坚持下去就能度过。他回家一实行,果真就能安眠了。

藤江(主妇):
我患有心脏神经症,用同样的观点也行吗?

森田博士:
完全相同。我们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恐怖就是“死亡恐怖”。从表面来看即为“求生”欲望,不想死,想活,这对谁来说都是共同的、本能的欲望。在这基础上,我们发展了想活得更好、不想受人轻视,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那样的向上欲,种种复杂无穷的欲望。受神经症症状折磨的人为什么认为疾病是那么可怕,为什么因失眠而苦恼,如果通过自我反省追究一下的话,就会明白归根结底是因为求生、求发展的欲望过强所致。我把这种能洞察自己心灵深处的行为称作自觉,对人生来说修养越多,自觉就越深,就越正确。

拿我自己的自觉来举个例吧。就我来说,不管在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下’“死亡”总是绝对可怕的,对此我有清楚的自觉。我可以说哪怕我活到了125岁,也决不会因此而说不怕“死亡”。虽说我从少年时代开始到40岁左右为止,尝试了种种方法试图达到不怕“死亡”,可自从完全了解到“死亡是不得不感到害怕”以后,就停止了这种徒劳无益的辛苦。

另外,靠我的自觉,除了“死亡恐怖”以外,还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求生欲望”。我在一年前曾患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大病。在经过了非常痛苦,连身体动一动都不行的几天后,当时离死亡的危险还未消除时,我就让护士给我读《源平盛衰记》。随着疾病的痛苦稍微缓解了一点,就设法寻找乐趣,对保元之乱的原因产生了些许疑问,让护士帮我作了些资料调查,也即是说处于一种若不调查在实际上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就安不下心的状态。那便是我所说的“求生欲望”的表现。

我死去的孩子也是一直到死的前一天还在让护士读书给他听。扩大点说,人们到死为止都要吃东西,与食欲一样,求知欲也好,其他欲望也好,只要活着,就不会停止。这是超越了理论的本能,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妻子的父亲活到82岁,听说在死期临近时,还指示家人某块地的田租不能让价。

还有我在这次大病时,认识到自己是心脏性哮喘,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拜托医生,死后给我作解剖的同时,给我患者中的优等生如井上君、山野井君等人打了病危电报让他们来,那是因为想让他们看看临终时的情形,提供一个参考。解剖当然是为了供作医学研究的资料,但临终的苦恼表现不应浪费。死后的尸体、生命欲的表现等均是供他人参考的有效的实验材料。换句话来说,我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生命欲望。

这种生命欲望,便是求生存的证据。在患慢性疾患导致躯体衰弱时,随着食欲消失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欲望也逐渐变淡了。但是在健康时,凭种种借口,那也要、这也要,却是贪得无厌。这次我生病时也一样,当疾病稍微缓解一点后,就安安静静地一句、一句地默读《论语》之类书籍。在身体衰弱、尚不能阅读哪怕是很短的连续性的文章,而读《论语》,当然不是为了把它带到那个世界去。所以有人问为什么在如此重病的时候还要读它,可实际上我只是想读才读罢了。人们一旦被理论所束缚,求生的欲望就会受到抑制。在神经症患者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过去因常被理论所束缚,学习、工作就常会放弃。仓田君等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刚才我讲了可通过自觉而知道“求生欲望”。但如果进一步再反省一下自己的心灵深处,就会知道“欲海无边”,我的求生欲望也同样是无止境的。

以红脸恐怖为例来说,讨厌被人讥笑、不想输给别人、想做伟人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的“纯真心理”;但是红脸恐怖的人则是存在想尽办法试图做个被人讥笑也无所谓的厚脸皮人这一想法。作为人来说,这是退步,而不是进步。惟有不抱担心、被人讥笑这一“纯洁心理”,在学业与工作上努力钻研,才有进步、才有发展。

据我自己的自觉,这种欲望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去除。我称之为“欲望不能断念”,再加上“死亡是可怕的”,就是从我自觉中所得到的事实。

常有人说:“关于死,我想也没想过”,“死一点也不可怕”;修道者则说“想办法不怕死”等,之所以有这些说法是因为自觉还不够。

稍微换个话题,一般认为基督是自己决意要钉上十字架,日莲临死时泰然自若,亲鸾被判了流放罪后反因能教化边境住民而髙兴不已等,从表面上看,基督、日莲也许是“视死如归”的态度,但就其内心来说,却决非不怕死。应该认为,死亡虽然可怕,但为了更大的欲望,才敢于去死。

另外,我们在捐钱时,并非不珍惜所捐之钱,只是想让钱用得更得当才去捐的。

用相对原理来说明“死亡恐怖”和“求生欲望”之间的关系就更容易理解了。在此所说的相对性是指两个东西的平衡。走路时,身边的汽车开过,看起来汽车开得很快,但如果自己也坐在开动的汽车里,就会感到其他汽车没有在动似的。与此相同,当“求生欲望”非常大时,“死亡恐怖”也就消失得感觉不到一样。相对关系就是如此,并不是说“死亡恐怖”没有了。过去的武士在与敌对阵时,若死于毫不足道的小卒之手便是称之为“犬死”,所以为了珍惜生命往往不去拼命,但如果面对有名望的大将,就会勇往直前去拼命,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痛苦和欲望的关系。现在,要去水果店买一只苹果。因为那一点也不有趣,肯定谁都会感到麻烦、讨厌的。但在空闲、无聊时,则权当散步,也就不感到特别麻烦了。再加上是我让去买的,就更会很高兴地奔着去。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可获得我的感谢,而不是他喜欢去买苹果这件事。当然,还没有进入自觉的人会说“我喜欢去买苹果”。正如自己坐在汽车里看着旁边并排行驶的汽车说“那车不在动”一样。其证据是,让女佣人去买苹果时,她会推辞说:“谁会髙兴帮你去买苹果”。如果那个人有很好的自我内省,清楚地自觉到自己心中的“去买苹果很麻烦”和“要讨好先生”这两个方面的话,其行为就会灵活应变、自由自在。假如我让他去买苹果,他就会转托其他正好要外出的人或空闲的人,他自己则借口准备料理。或帮助我工作等理由,这样就能充分让我满足而使大家不感到为难。如被“买苹果”这件事而受到约束,造成左右为难时,他这个人确实难以成大事。

一、欲望与恐怖的协调》上有 1 条评论

  1. 森小田

    “如果那个人有很好的自我内省,清楚地自觉到自己心中的“去买苹果很麻烦”和“要讨好先生”这两个方面的话,其行为就会灵活应变、自由自在。”

    这句话里,森田先生,提到了自我内省的具体作用益处。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