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可以区分出历来未被学者们注意的精神性疾病,它一直被认为是功能性症状。然而,它并不是属于那种器官作用或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就是说,既没有出现疲劳,也没有什么萎缩之类的情况。单单是由于情感发生的异常,或因为误想和迷妄而引起的。神经质或歇斯底里都属于这种情况。它们当然更不需要什么外来病源的入侵。另外,历来的学者们对这类疾病的境遇和机会性原因都非常重视,但我却极端轻视这些,而十分重视所谓先天性的气质。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惊吓、恐怖、忧虑、悲观等情况,终归属于无论任何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遭遇或发生的问题。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至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此后至1938年一直在该校任教。其学说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有许多观点,不仅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在整个文化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主要著作有《释梦》、《生活心理病理学》、《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文章》、《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新篇》等。
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是情欲说。他认为人有享乐的本能,特别性的驱动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氷恒力量。他主张人的心理活动应该分为:一、本能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二、认识过程,按“现实原则”活动;三、超自我的良心,按“至善原则”活动。由于社会生活经常与每个人的情欲发生矛盾,当其本能受到压抑时,便转化为潜意识。倘再加入变异因素,即可成为精神病。
由于他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等不赞同情欲说,便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系统地修正了他原来以生物学因素为人的精神生活基础的观点。阿德勒强调人的优越感和完美欲,它们如果受到压抑就转为自卑感,甚或成为心理疾患。这样,他已过渡到以社会因素决定人的精神生活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霍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她强调人的社会需求,认为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不好就患神经症。埃里克森则主张人格的发展受文化的制约,并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这虽符合发展心理学的主旨,具有开创意义。但他过分强调本能,轻视意识的作用,其人生的分段及各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性也须进一步探讨——译者注)对歇斯底里的病因提出了归究于童年时代性欲冲动的事实这样一种奇特的见解。但是,据我看来,该氏提出的这种事实是很多人经常都有的,然而由于这种精神性原因而导致歇斯底里或神经质症的人却是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患这种病的人们,必须具备与患此类疾病相关的素质。属于与患此类疾病无关素质的人,无论经历有多么大的机遇性原因也决不会罹病。这就是我对于这类精神性疾病的机遇性原因不予重视的理由。
如上所述,器质性疾病必须具备素质、机遇和病因三种条件才发病;功能性疾病则不需要病因条件;而精神性病症则只是因为素质条件即可发病。且须指出,无论何种疾病,构成其罹病原因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患者本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