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皆知的实例

在思想矛盾中,尽人皆知的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人必然要死。无论你怎样害怕也不起作用,反正最后是必死无疑。恐怕越是担心忧虑,反倒缩短生命,促成早死。虽然担心害怕无济于事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常识,但实际上还是人人怕死。直到面临死亡的时候,仍然是难能不怕。犹如溺水的人,那怕遇到一根稻草也想抓住它。再如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鬼怪幽灵,虽然不必怕它,也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常识,然而夜经荒凉场地时,便不知不觉地禁不住要发生战慄,这依然也是事实。

幼儿和白痴原来都不懂得害怕死亡或魔鬼。但是,对于某种疼痛或过分孤单和巨大的音响,却知道害怕。然而,这都是些非常单纯、仅仅限于此时此地的心理反应。而且只是反映事实原本的简单的本能。所以,它全然不同于思维这一概念。到了思想活动十分发达的青年时期,这些恐怖心情也相应地发展到了高峰。这时,对这类恐怖性痛苦,总是想将它取消,将它否定,或战胜它,或赶走它,以期达到抒散愁苦、安定精神的目的。然而,这都是不可能的。其中企图取消恐怖的思想和恐怖的事实之间,产生和存在着的精神冲突,就成为痛苦,成为苦闷。释加牟尼在期求解脱人生中“生老病死”这四大痛苦时出现的苦闷,也是如此。企图利用思维来解决这神痛苦和烦闷时,就会陷入这种思想矛盾之中,导致思绪如麻,无能为力的状态。这是因为思想扭曲了事实,出发点也错了。所谓恶智,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基础上构成思想矛盾之后,再次构成多重矛盾的那种知识作用,就象要在墙壁上跑马那样,为了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白色说成黑色就要有相关的各种歪理。这也可以说知识越多越麻烦,越碍事。倘能一旦出现心机突转,不再拘泥于个人的情绪,舍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就可以清晰明确地看到人生的事实。有了这样的出发点之后,既往所掌握的知识,也将完全变为良智。知识越多,就越能有效地发挥出他的积极作用。倘若从知识角度来讲,对同样一件事物,由于其认识的错误与否,既可能成为恶智,也可能成为良智。

尽人皆知的实例》上有 2 条评论

  1. 森小田

    “倘能一旦出现心机突转,不再拘泥于个人的情绪,舍弃自己原来的想法,就可以清晰明确地看到人生的事实。有了这样的出发点之后,既往所掌握的知识,也将完全变为良智。知识越多,就越能有效地发挥出他的积极作用。”

    舍弃自己原来的想法,……清晰明确看到人生的事实,这就是领悟。

    回复
  2. 森小田

    “假若一旦心机一转,摆脱情绪的束缚。丢掉思想包袱,明确地正视人生的事实。以此为出发点,轻装前进,则以往的知识,全都会变成“良智”。这样,知识越多,就越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因此,从知识方面来讲,同样的知识,根据其发挥作用的标准是否正确,可变为“恶智”或“良智”。“
    ——《行动转变性格》

    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