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曾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是一位害怕晕倒、害怕精神错乱的强迫观念患者。连坐电车都害怕。他曾进修禅学若干年,电于提出很多的设想,成为一位在这方面获得优越成就的人。我曾听过他关于“正常心态合乎道”的设想。他自己便可照此设想通过坐禅,统一精神,实现正常的心态,并以此进入快乐的天地。但当他在电车中发生不安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自己,也得不到那样的体验。
据我看来,修炼禅学,只是在众人面前的一种表演而已。倒不如在宴会上表演滑稽歌舞,还可以当做体育运动或为宴会凑凑热闹更好一些。而且,光是坐禅的禅是不行的,它必须是王阳明所谓的“事实上的磨炼”。(王守仁,字伯安,1472-1528,明代哲学家、儒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出生于官僚家庭。因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自妨立志“读书学圣贤28岁举进士,任刑部主事等。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后经镇压农民起义,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文成。他是封建官吏,曾为“破山中贼”效力;又是学者,力主倡明圣学,致力于“破心中贼”他先后创办过龙冈丰院、濂溪书院、稽山书院、贵陌书院。他讲学时,四方学子前来听讲者达300余人,讲堂已容纳不下,故此,他对发展书院与讲学活动影响较大。他还制订民约乡规、举办学社,积极从事社会教育。他对儿童教育提出过分班制度,规定了教学日程,提倡“儿童心理”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他主张“资质不同,因材施教”,学习既要别人“点化”,更要自我“解化”、“自得”。他认为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就是进行“内心修养”,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与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相对。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用内心修养代替实践活动,断言“万事万物皆吾心”。否认心外有事有物有理。曾就“既物穷理”辨论说:“就事物之上求理”或“就事物之中求理,”均“析心与理为二”,而应该“合心与理为一”。他的修养方法是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练、精察内心。他的学说对反对当时记诵词章的形式主义,强调“行”的重要性起了积极作用。阳明学派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到了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哲学方面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译者注)
我对所谓“正常心态合于道”中的“正常心态”简单解释为日常活动应有的原本状态,而“道”就是客观现实的真理。就该患者而言,由于在电车中的不安与恐怖,至今心中似乎还有些乱这就是他的原本精神状态,是此时此地此人的种正常心态。能保特这神状态就可以。能忍受着这种恐怖不安的原有状态就可以。也就是说,能顺从地必须按时去政府部门上班不可的处境就可以了。但若妄自打算取消恐怖、逃脱痛苦,则会由此引起思想矛盾便不可能象达摩所谓的至人那样,不能完全做好他现在的一切,更不能做到时时归道。以致从思想冲突发展到强迫观念。害怕就让他害怕好了,这种恐惧也就是所谓的正常心态,如果想把这种恐怖变做安心,那就成为虚伪,成为自欺欺人,坐禅统一精神也罢,在电车中不安也罢,这都是一种顺时应境的正常心态。在当时的情况下,才能灭却心头的各种欲望和杂念。如果唯独把甘甜看做正常心态,而不肯把酸和甜一样看成正常心态,便是思想方法上的一种虚伪表现,这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