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潜意识学说

以上所说是直接看到心脏病患者后的一种体验。另外,有的是因为长时间护理父亲的半身不遂,或因看到情死的溺水尸体等。有了这类体验,在以后的某种机会,有的就会为此而引起神经症。弗洛伊德、杜布瓦及其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神经症的发病原因称之为潜在观念、或观念复合体潜在的意识状态解释为加给患者精神上的种种坏影响。不过,这些学者们对这种感受体验为什么竟然会成为潜意识的问题,似乎都未给予应有的注意。

这种潜意识的形成过程,概括地讲,是由于以下的理由。例如,假若患者突然受到心悸加剧发作的袭击,这时的患者,整个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对发作的恐怖上,完全封闭在主观世界之内,没有顾及其他的余地。所以,对现在的心悸加剧和以前体验的恐怖感受的关系以及引起这一发作的前后精神过程,都不能由自己详细地加以认识,理解和判断。因此,便只能看做是偶然引起的一种病态现象。

如果把这种发病原因,单单解释成潜意识,那么,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对引起症状的精神过程就不会切实认真地加以探讨了。而且,与这种潜意识有关的相应症状,对于常人,神经质者和歇斯底里患者等会有不同的程度和变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倡导生命的运动,爱因斯坦也发现了相对论原理。我们的精神正如“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所说那样,不断地变动转换,即使是一瞬之间,也不会静止或固定。所以,对于精神的研究,必须从外界和自我相互间的联系来寻求,从其变化转换之中来查究。弗洛伊德等将潜意识异物化,看做是构成人格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这是我非常不同意的一点。禅家有歌曰:“钟鸣呼,槌鸣呼、钟槌之间鸣也。”它表示:有了具备一定性质的躯体,给它施加外界刺激时,才会引起精神活动。而且,精神既不存在于钟与槌的中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象木柴燃烧,刹那间就不能保持特定的形状那样,在内部和外界之间进行着不断变化的就是精神。不是木柴,也不是氧气,而燃烧这种现象本身就等于精神。相当于外界事物的槌,开始对相当于内部的钟引起实质性的震动时,这其中就有精神现象。事实上,并不是“钟槌之间鸣也”,而是“槌撞,则钟鸣”。并不是因存有潜意识这种特殊的活动体就引起疾病的发生。

弗洛伊德等所说的观念复合体,换句话说,就是带有强烈情感的观念群。或者说是伴有某种感受的既往体验。假若我们看到过重症心脏病患者的痛苦状态,或遇到大震之灾,这大概可以说是精神创伤,它会作为一个恐怖感受的体验,在心中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可以成为俗说的忧虑的种子(起因)。以后,或者生病、或遇有灾害,或接到家中来的电报、或遇到倒霉事情等,这和本人是否注意并无关系,就会和以前的事情发生观念上的联系,往往回忆起原有的感受体脸,使它再现、变形、或被夸张,构成所谓观念复合体。

例如在七年前,我的四岁的男孩曾患过百日咳。以后,我的近邻又曾有个得了同样病症的男孩,时常听到他那痉挛性咳嗽的声音。每当这时,转瞬之间,过去自己孩子生病时的情感体验,又闪电似的照原样在自己心里闪过,而且,忽然紧张地想到:“我的孩子又怎么啦!”再三地抬起头来回顾一下身旁的孩子。问到妻子,她回答也是如此体验。这种情感的再现,和上面说的记忆的再现相同,尽管经过了较长的岁月,可是在遇有容易和它联系起来的刺激或条件时,突然就会照老样子再现出来。

以上所说的所谓观念复合体的构成,是一种常态下的一般心理过程,如果把它看做是直接引起心悸加剧发作。或其他神经症症状的原因,那么,很多人必然都会引起这种神经症症状。事实上,之所以如此发病。是因为有比它关系更为重要的其他条件,它就是疑病素质。具有这种情感基础的人,当他看到重症心脏病患者的痛苦时,因为恐怖不安,有的就会产生心悸加剧发作。另外,经过若干时日以后,一旦具备与它容易联系起来的刺激或条件时,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如上所述,有的会立即引起发作。倘若这种疑病素质较少,即使存有潜在观念的复合体和惊吓恐怖,因为没有出现精神交互作用,它也只是一种保持原状的单纯惊吓性恐怖,而不会形成神经症症状。

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的精神分析法,探求神经症的原因时,必须要寻找这种观念复合体,即以在的感受体验。发现它后,按照他们的疗法,还要使患者坦白地说出过去的感受体验,并了解它和病症的关系,据说由此就可以使之痊愈。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近似于宗教性活动的忏悔疗法,还没有脱开症候性疗法的领域。据我所见,作为神经症疗法,对于其致病原因,见过重症心脏病患者也罢、交通事故也罢,或因愤怒、怨恨也罢,不必象了解一件一件的具体事实情节那样,不需要这么繁杂的难度和时间,只是在破坏患者的恐怖或调节精神交互作用上,下些功夫就完全可以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