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和意识的关系
下面解释一下刺激和知觉的关系。对我们的身体,施加某种限度以上的内外刺激后,就会传递给躯体一种变动的信息,在植物神经或运动神经的机构中引起反射或运动。例如睡眠时,因膀胱充满尿这样的刺激,便会引起蜷曲腿或觉醒等动作,用毛发之类东西触动他的颜面,他也会不自觉地用手驱赶。当这种刺激达到某种程度以上的强度时,就开始在这儿产生一种引起某种感觉或情感的自觉反应。
发生这种自觉反应的境界线,从刺激的角度来看,命名叫剌激阈限;从反应的方面来看,叫感觉阈限;从引起注意的角度看,也可以叫感受阈限。这种刺激与知觉的关系,根据各种条件和情境,其阈限的高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场合,很微小的刺激也能引起知觉;另一种场合,有时即使是很强的刺激,也不容易引起知觉。这种关系的依据,首先是身心状况,其次是刺激的性质与强度。
所谓身心状况,例如半睡或觉醒、疲劳、衰弱与强健、愉快、精神紧张或弛缓等。这些状况也是不断地变化的,还会因各个人的精神倾向、趣味、习惯而有所不同。所以,在同一条街道上行走的人,有的注意书店,有的注意酒馆或糕点铺,还有的只是沉迷于个人的空想,对任何东西也不加注意。有谚语说:“小人逐利,君子重义”。它表明了这种不同现象的原由。另外,由于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高度集中,也会出现惊人的差异。例如抱着病儿睡觉的母亲,即使她的孩子稍有咳嗽,也会立即睁眼巡视一下。然而,天上打雷,反倒不能使她觉醒。不过,这并不是对雷的声音毫无知觉,只是因为超出了她的注意范围,所以没有反应,或立即忘却。再如小学的儿童,为了等待明天那愉快的郊游活动,第二天早上,一定能够按时醒、按时起床。
对这类问题,学者们是根据一般暗示作用来加以引用的。但是,事实上是由于注意的紧张与集中,在时间的演进过程中,在半睡半醒之间有所察觉时,或到了预定的时间,就开始醒来。所谓“环辔之声,战士觉醒”就说明是注意紧张的结果。这种情景,和抱着病儿睡觉的母亲,都是由于精神紧张,而不是精疲力尽或自然放松地在那里睡着了,因为全身都采取了不安稳的体态和姿势,肌肉也保持着紧张,所以,微小的刺激,也很容易会引起反应。
这样看来,我们的知觉,即意识状态,是在不停的精神活动中,对一部分一部分地达到感受阈限以上的东西,或非常微弱、或有的较强,或有所察觉后立即忘掉,或深刻铭记。这种意识上的不断变换,可以比作是旋转式的走马灯或反照在水车上的日光,不断出现着局部的变化。
对心悸加剧发作的患者,如果以这种意识关系加以观察的话,例如静卧中,倘若由于某种内部刺激,引起了下肢轻度痉挛,患者对此或略有知觉,或毫无知觉;或者由此联想起过去从高处踩空失足的体验,对此,也可能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或马上忘掉、或引起惊愕的情感反应等;倘若再伴随出现心脏跳动的感觉,并联想到曾经看到的重症心脏病患者的体验,那么,在产生恐怖的同时,就会突然引起心悸加剧的发作。到了这种时候,精神将全部集中在恐怖上,在意识里的反映也会越来越清晰。然而对于从意识到下肢痉挛开始的整个精神活动过程,却已全部忘却,成为一种所谓下意识的活动。无论是歇斯底里发作,还是神经质的某一症状,一般都象是从梦境出发,在症状发生之后,就忘掉了起初的动机。因此,象对于这样的事实情况,如果也只是用潜在观念加以说明,而放过整个精神活动的变化过程,那就犹如只知道矿山,却未探明矿脉,这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