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反复说明的是,当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判断时,必须确定由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进行等等的事项。例如“为人父母之心既然昭昭,又怎能只是迷惑于思念子女之途呢!”上句是在一般场合对普通家长的心,从外表客观上的观察,下句则是对自己为了子女受苦受累的情况在主观上的自我观察。所谓“必死必生”,这是一种客观性的判断。是说如果人若处在必死的境地,则常常要设法突破危机,因此,必将会免除这一死。所谓必死,因为自己本身设身处地的一种心理状态,恰如自己对自己脑袋的重量不了解那样,自己对这时候的自我是不能感受和观察的,这就是近重博士所说的一段理论。只有在经过这一境遇之后,在回想这段经历的心境时,对此才可以进行客观性的判断。禅家所谓“初衷”的说法,即在精神统一状况下,进入所谓禅定之后,再由此觉醒时,在这一霎那,突然察觉到的自己当时的心境,感受到当时曾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所得到的这种恍然大悟恰似原始状态的感受,就是所谓“初衷”。自此往后,又两念三念地连续出现若干观念时,就可以成为思维形成判断,这种禅定本身是纯主观的。经由初衷之后,就可以把自己投影于外界,通过把自己映入镜内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客观性的判断。象这样的所谓必死,因为是一种纯主观的心情,所以,即使想观察自己的同时,在客观上具备必死的情感,这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必死、相反,倒要形成对死的恐怖。什么“鼓足勇气”呀,“努力奋斗”呀,“克己爱人”呀,“为社会服务“等都是由于未曾决定自己的立场或出发点,单凭想象使自己那样做,都也必然要适得其反。所谓“人人都过着和平美满的生活,唯有我自己心中却充满了痛苦”。“我对人们虽然抱有满怀的同情,但是,人们对我却冷酷无情”等等的说法,都是将主观上的与客观上的观察方法混同一起、同时加以相提并论。这就和顺口议论什么“……:比目鱼还是白色的好,黑色就糟糕了”之类的说法差不多。再例如我们要评论汽车的好坏时,自己坐在车内的观察和自己走在马路上,在冒着烟尘的车旁进行观察相比较,其观察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进行评论要先确定立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