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 年3月

燃烧着的地狱图

燃烧着的地狱图

如果回忆我立志于精神病学的起缘,那么,应该追溯到我的幼年时代。

我在医科大学的同窗好友、留任该校的生理学教授永井博士,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曾写道:“看到地狱极乐图时,我那六岁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虽然具体年龄现在很难记忆准确,但回想起来大约是在十岁左右的事。

有一次我在本村的真言宗寺和金刚寺的持佛堂曾看到过两幅地狱图。大约是纵横三尺和六尺左右的[……]

继续阅读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川贞吉《神经衰弱及其疗法》
(2)石川贞吉《精神疗法学》
(3)吴秀三《精神疗法》
(4)久保良英《精神分析法》
(5)吴秀三《精神病学集要》
(6)丸井清泰《幼儿期的精神卫生与精神分析学》
(7)森田正马《精神疗法讲义》
(8)森田正马《神经质及神经衰弱症的疗法》
(9)森田正马《神经衰弱及强迫观念的根治法》
(10)森田正马《迷信与妄想》
(11)Binswanger, Patholo[……]

继续阅读

与教育和卫生的关系

与教育和卫生的关系

我的神经质疗法,要大力激发其身心的自然发动,要分别利用各个人不同的病态倾向,不但不能随意压抑或否定,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固有能力。为此,我相信这种治疗原则对神经质儿童自不待言,对普通儿童的教育,也会有很大参考价值。意大利的蒙特梭里女士,从精神病学的研究出发,研究了白痴教育,后来又进一步转向幼儿教育。她的研究很有创见,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显赫成果。其着眼点的关键所在,就是重视儿[……]

继续阅读

与迷信的关系

与迷信的关系

迷信与宗教是同一起源的享生兄弟,是在弄清迷途与悟道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生老病死的担忧恐惧而欺瞒自己的叫迷信;忘却自我则是真正信仰。渎神恐怖、不祥恐怖等强迫观念,几乎是模拟了迷信的产生。

天理教祖对于其子的风湿病痛、金光教祖本人扁桃腺周围发炎时,都接受了行者祛病免灾的加持祈祷。自从有了所谓附体体验。人格转化之后,以此作为起源,宗教便这样产生了。尤其是天理教,是和疾病治疗直接[……]

继续阅读

宗教与人生观

宗教与人生观

忧虑或恐惧生老病死的情感,乃是产生宗教的起源,但宗教绝不应该是满足个人欲望的对象,直到彻底忘却自己之后,才能从上述情感中解脱出来,得到安心,才有纯真的宗教。神经质的实质和疗法,能联系到宗教之处,也是由于这一理由。

神经质的疗法,不拘泥于我们的意识,不被我们的主观和情感所左右。必须经常注重我们主动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它不是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快乐主义,是以事实为[……]

继续阅读

关于病觉

关于病觉

对于身体内外的刺激,能够正确感知、认识的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感知的过分或不足,都属异常。

对生病时发生的异常感觉自身能够察觉到的叫做病觉。对自己患病情况的认识和理解叫做病识。

正常人平日发生的感觉或思维,也有感到异常的,而生病时自觉症状特强的则是病觉过敏。神经质患者多数是病觉过敏,其症状是属于主观范畴的。相反,意志薄弱性素质的人或精神分裂症患者,这种病觉则很迟钝。[……]

继续阅读

和一般疾病的关系

和一般疾病的关系

怕死怕生病是人的本性。另外,对于恐怖伴随出现的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人们心理的自然过程。神经质素质的人和一般人的这种情况相比,可以说只是带有过度敏感的倾向。因此,能有什么人可以绝对地说,我根本不是神经质吗?

所以,不能说神经质疗法和其他各种疾病完全没有关系。心脏瓣膜症、糖尿病、肺结核、神经痛、脊髓疾患乃至中风性半身不遂症等,有时会十分明显地与神经质并存。对于这些病的治疗,[……]

继续阅读

宗教性及哲理性劝导

宗教性及哲理性劝导

不能总是采用宗教的及哲学的理智性劝导来说服,劝说必须是有实践意义的。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犹如有人说神是民族心理的过渡性产物,但神的实体却并不存在。所谓神佛或真如,是指宇宙的真理,即自然法则,或是指法的本体而言。真正的宗教,并不是满足个人愿望的对象。信神的人,如果不是寻找治病的手段,也是以取得安心立命祈求庇护为目的。应该说信依神佛,也就是要服从和归依自然法则,对周围的事物[……]

继续阅读

对待恐怖的态度

对待恐怖的态度

关于面临恐怖时内心的态度,可举一例如下:有句谚语说:“烦恼的狗赶也不走。”强迫观念的对象,就象正在汪汪叫的狗似的。正朝你叫着的狗,你这儿一表示要逃跑,它马上就会窜到你跟前来。即使已经跑起来,你也不如狗的速度,倒不如下决心拉起架式瞪着眼看它,你若朝着它那边逼过去时,狗反倒逐步向后方退缩。有的说用手指在手心写上三遍“虎”字,当作莫被狗咬的咒语,把这只手攥紧拳头,站在那儿就没事儿了[……]

继续阅读

精神的变化

精神的变化

固着,必然是有应该固着的事由才会如此的。所以不必要放弃切勿固着于此的思想矛盾,如实地加以固着。这样,精神顺应着外界的刺激不断变化,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固着了。所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从动态的观点,无喜亦无忧。”我们的精神是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就象猛撞则狠响,慢敲则响得轻的钟声似的,其变化之顺利而又自由自在,又如在镜子面前,有物则映象,物去则影象也不存留。倘能如实地遵[……]

继续阅读